跳到主要內容

2019 Apple 筆電選購分析指南

購買前確認主要用途與主要需求:

買電腦前第一個要評估的就是這台電腦以後要做什麼用途為主。
第二點是自己最在意的部分是什麼。(比如說運算的速度或是電腦的重量)

重量比較(輕→重):

  • MacBook 12":0.92 kg
  • MacBook Air 13"(2018):1.25 kg
  • MacBook Air 13"(2017):1.35 kg
  • MacBook Pro 13" :1.37 kg
  • MacBook Pro 13" (touch bar):1.37 kg
  • MacBook Pro 15" :1.83 kg

運算速度(快→慢):

  • MacBook Pro 15"
  • MacBook Pro 13" (touch bar)
  • MacBook Pro 13"
  • MacBook Air 13"(2018)
  • MacBook Air 13"(2017)
  • MacBook 12"

電池續航力(長→短):

  • MacBook Air 13"(2018):12 小時
  • MacBook Air 13"(2017):12 小時
  • MacBook 12":12 小時
  • MacBook Pro 13":10 小時
  • MacBook Pro 13" (touch bar):10 小時
  • MacBook Pro 15":10 小時

價格比較(低→高):

  • MacBook Air 13"(2017):$31900 起
  • MacBook Air 13"(2018):$39900 起
  • MacBook 12" :$41900 起
  • MacBook Pro 13":$41900 起
  • MacBook Pro 13" (touch bar):$57900 起
  • MacBook Pro 15":$77900 起

各機型優、劣勢

MacBook Pro

  • 速度快
  • 硬體規格是筆電系列裡最好的,可以勝任大部分的工作。
  • 重量較重
  • 長時間背著外出是一個負擔。
  • 接口較新
  • 2017 年以後的新款 MacBook Pro 完全只用 USB type-C 的連接埠,要充電、使用網路、外接螢幕、USB type-A 的接口都需要轉接。
  • 價格較高
  • 若是要客製化到能夠做到專業影片剪輯的硬體規格,通常都要從最高階 15 吋的款式開始選購。
  • 解析度高
  • 螢幕解析度高,顏色較為鮮豔飽和。

MacBook Air

  • 速度中等
  • 運算速度約是 MacBook Pro 一半,跑文書、上網、簡易修圖都能勝任。
  • 續航力強
  • 因為 CPU 慢一些,變得比較省電,使用時間相對的也較長。
  • 重量輕
  • 新款 MacBook Air 較舊款 MacBook Air 輕,更加便於經常攜帶。
  • 高解析度
  • 若是選擇新款的 MacBook Air 就已搭配高解析度顯示器,畫質更加清晰,顏色更加飽和。
  • 價格便宜
  • 所有 Mac 筆電中,舊款 MacBook Air 是價格最低的機型。

MacBook

  • 重量最輕
  • Apple 所有筆電中最輕、體積最小的筆電。
  • 速度慢
  • 為了減輕重量與體積,將電池體積縮到最小;採用無風扇的 CPU 設計;減少外接裝置接口;一切的目的就是省電,拉長使用時間,然而無風扇 CPU 的特色也就表示運算速度受到限制,相較於其他機型就慢上許多,但處理文書、上網並不會感到遲鈍。
  • 只有一個 USB type-C 接口
  • 充電與外接裝置全都仰賴這個接口,需搭配一對多的多功能轉接頭使用,使用雲端空間存取資料會比外接硬碟來得方便。

以用途區分適用機型

文書處理(office)、上網、看影片:

MacBook Air 、 MacBook 、 MacBook  Pro

少量的修圖、平面設計、打譜編曲:

MacBook Air 、 MacBook  Pro

跑統計、寫論文:

MacBook Air、MacBook  Pro(256 GB以上的款式,才有足夠空間安裝雙系統)

3D 繪圖、建模、渲染、影片剪輯:

MacBook  Pro 有獨立顯示卡的機型(想要速度快,請把所有能升級的項目升至頂規)

寫程式、錄音:

MacBook  Pro(預算建議盡量分配到 CPU 與記憶體上面)

PS:所有軟體其實都可以在每一款筆電上執行,不是非要用以上建議的機種才可以使用。以上提供之建議是以大多實際使用者提供之建議作為參考。

Q & A

  • Retina 螢幕可以保護眼睛嗎?

    A:NO~它只是顏色鮮豔飽和,解析度高到一般肉眼分辨不出來最細小的點。

  • 花 7 千元把硬碟容量從 128GB 加到 256 GB 是否值得?

    A:這需要看每個使用者的習慣,第一種狀況是使用者習觀把所有影片、音樂、圖片(照片)這類的檔案都儲存在電腦上,通常這幾類檔案都不少,內建固態硬碟的容量往往不夠全部塞進去,容量大小的差別只在於硬碟存到滿時間長短的差別。如果是這樣倒不如把七千元留下來買外接硬碟或其他儲存設備,租個雲端空間什麼的都比升級划算。第二種狀況是某些軟體會在電腦裡產生大量運算的暫存檔案,或是要在電腦需要安裝雙系統使用不能再 Mac 環境下使用的軟體。這樣的狀況筆電本身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儲存空間才行,那就不能省這七千塊。

  • MacBook 如果這麼慢,為什麼要賣這麼貴?

    A:以下純屬個人推測的,簡單的說 MacBook 被 Apple 定位為集工藝之大成的產品,裡面的主機板小到幾乎跟 iPhone 或 iPad 的主機板差不多,剩下的空間全部例用來塞電池,讓一台比已停產的 MacBook Air 11" 還要輕、小的機型,續航力依然維持得跟 Pro 差不多,還搭載了超耗電的高解析度螢幕,最小容量從 256GB 這樣比較之下,應該就不會太貴了。

  • 一定要買 MacBook Pro 才能繪圖或是剪片嗎?

    A:當然不是,依現在 Apple 設計的電腦來說,大部分的軟體只要裝得進去,基本上都可以打開來使用,只是快、慢的差別而已。如果你是專業的工業設計師或製片人員、後製人員,你不會想用一台跑起來極慢或是動不動就記憶體不足,拉長工作時間增加工作的困難度吧?我想不會有人喜歡找自己麻煩,尤其是在趕工的狀態下。當然,如果只是玩玩或是想自學某些軟體,不趕時間的狀況下當然就不用為此買到非常專業的設備,大多還是先考量自己的荷包能不能負荷為主。 

  • Mac 可以玩 Game 嗎?

    A:答案當然是可以,但是用 Mac 的 CP 值可以說是極低!因為遊戲大部分都會為了呈現很好的視覺效果,需要很好的顯示卡來幫 CPU 分擔工作,剛好 Mac 的基本款筆電都沒有顯示卡(只有 15" 的部分款式有),靠 CPU 算出來的效果也是很有限,因此拿差不多一樣的錢,買一台有高階獨立顯示卡的桌機,可以得到更好的視覺效果。還有一點,大部分的遊戲都還是發行在 windows 系統為主,有需要用 Mac 玩遊戲可以上 steam 的平台找找看。

  • 什麼狀況一定要裝雙系統嗎?

    A:答案非常簡單,有些軟體只有出 windows 版,當你非用這軟體不可時,就一定要裝雙系統。而分給 windows 的大小需視用途與用量決定,不過建議最少分 50GB 給 windows,系統與軟體大約就佔據了將近 20GB,如果還忘記把系統更新關掉,隨著更新檔越來越多,可能光系統加上更新檔就要用掉 40GB 的空間,因此建議為了文書、IE 就分 50GB 以上給 windows 吧。( ´Д`)y━・~~

  • 承上題,雙系統用虛擬的好還是 Boot Camp 好?

    A:這兩種使用方式的優、缺點比較如下:

    • 分割實體硬碟空間的 Boot Camp :

    • 這種方式是使用內建的工具程式 Boot Camp,便可輔助使用者自行安裝雙系統的方法。準備好一套 windows 之後便可以開始安裝,不需要額外購買其他的軟體。安裝時,第一時間便會將硬碟一分為二,切割成兩個不同格式的磁區,這時候兩邊儲存空間大小就必須先想好要怎麼分配,切割好後空間不足想調整,必須要完全砍掉重新安裝一次。系統之間的切換必須重新開機,但相對於用虛擬軟體安裝出來的 windows 系統,對於其他硬體設備的連接有較好的相容性。(例如要使用網路印表機,虛擬的 windows 常常就連不上。)

    • 虛擬的平行桌面( parallels Desktop ):

    • 虛擬的 windows 最大的優點就是一次可以操作兩個系統,不需要等待重新開機的時間,兩邊的軟體可以同時操作,資料也可以直接在兩個系統之間使用。但是被推銷 Parallels Desktop 經常遇到這個迷思,推銷員會告訴你這樣比較省空間。事實上這個說法不太正確,應該是擁有較為彈性分配硬碟空間的權利,怎麼說呢?想想看運用這兩種方式安裝 windows 所需的空間會不同嗎?答案是一樣,windows系統所需要的空間並不會依這兩種方式改變。改變的是用虛擬的可以在儲存空間快要不夠的時候,壓縮 windows 那邊的剩餘空間給 Apple 的系統使用,但事實上並沒有省下任何空間。然而這樣的使用方式最大的缺點是,非常消耗電腦的硬體資源,意思是電腦的處理器與記憶體必須同事處理兩倍以上的工作量,對於硬體規格沒有那麼好的 Air 與 Macbook 來說,會讓使用者感受到非常明顯的速度差異,(啟動雙系統後各方面的速度變慢許多),如果只是開開 IE 或文書軟體,可能還能忍受,但是在虛擬的系統下又要跑遊戲、剪輯、繪圖等需要較耗能的軟體,是非常不合適的選擇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 macOS 10.15 問題】公共 WiFi 登入頁面跳不出來

升級至 macOS 10.15.1 的系統版本之後,陸陸續續有使用者表示在選擇需要登入帳號密碼的公共 WiFi (例如星巴克的免費 WiFi 或是路邊的 CHT WiFi )無法在選好連接的 WiFi 後,自動跳出打帳號、密碼的登入頁面。 目前經過幾番測試確定是由於系統更新之後造成的,解決的方法有兩種(但治標不治本)。 治標方法一: 連上 WiFi 後,打開瀏覽器在網址列輸入  http://captive.apple.com/hotspot-detect.html 這個網址可以直接連接到各個公共 WiFi 的登入頁面。如果知道原來登入的網址也可以直接輸入登入頁面的網址,只要這邊輸入帳號密碼之後就可以正常連上網路了。 治標方法二: 選好要連接上的公共 WiFi 之後,雙擊以下路徑的 App : /System/Library/CoreServices/Captive Network Assistant.app/ 理論上點擊之後應該就會自動跳出登入的頁面。 最理想的解決方法: 最好的方法是等待 Apple 發佈修正更新檔,只要有新版本的系統更新建議都可以盡快安裝,以解決目前的系統錯誤。 溫馨提醒:更新都有失敗的風險,更新系統之前請先備份重要資料。 如果還是不行的話建議您與 Mac 好夥伴 聯繫,預約專業一對一的諮詢服務。

輕鬆認識 處理器、記憶體、硬碟 的三角關係 基礎篇

很多朋友在買電腦前,一直覺得事前要做規格與價格的比較實在是很困難,永遠搞不懂記憶體的容量跟硬碟的容量到底是有什麼差別。處理器的核心數量(幾核?幾何?傻傻分不清楚)是不是越多越好嗎?以及上面標示的速度,到底要怎麼樣挑才對? 如果你剛好要買電腦,建議你先暸解一下這三樣電腦裡的重要元件,才不致於讓你買到很奇怪又不合用的規格。

iPad 字太小老花眼看不清楚 畫面能放大嗎?

在 Apple 的系統中,非常注重各種使用者的使用體驗,只要曾經打開手機上的「輔助使用」設定,便可以看到針對盲人、老花、色盲、重聽等各種不同身障人士設計的操作模式。 然而現在許多年輕人在所選擇送家中長輩禮物時,經常會挑選 iPhone 或 iPad ,畫面的超高解析度的確能夠顯示出相片許多的細節,但相對的操作畫面對於有老花眼的爸爸、媽媽或爺爺、奶奶就是一大困擾。 今天就要教各位長輩怎麼解決看不清楚的這個困擾!